黑河调水17年,一度消失的东居延海重现新生荒漠中崛起“绿色奇迹”干涸的海子有了水,胡杨林活了,搬走的村民又回来了!内蒙古额济纳旗吉日格朗图嘎查老支书贡嘎激动地说。守着这片胡杨,村里不少人搞起牧家乐。保护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水,贡嘎义务当起了护水员。
驻足东居延海,碧波荡漾、芦苇摇曳,令人沉醉。谁能想象,17年前这颗大漠明珠流干最后一滴眼泪,成为西部继罗布泊之后的第二大干涸湖。黑河调水17年,这片死海是如何重获新生的?上中下游唇亡齿寒,17年救命水驰援接力有水是绿洲,无水是荒漠。
额济纳旗策克嘎喳牧民巴图孟克深有体会:实在是没办法,没有水,一点草都长不出来!2000年5月,一家人望着无边的沙地,无奈地带着400多只羊搬离了家乡。黑河,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,发源于祁连山中段,全长928公里,流经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,最后注入额济纳旗的居延海。千百年来,在黑河水的滋养下,居延海水肥草美。然而,水从门前过,谁引都没错,上中游过度用水,人与自然争水,黑河水渐渐无力抵达居延海。
1961年,西居延海消失;1992年,东居延海消失。上中下游,唇亡齿寒。据统计,上世纪60年代以来,居延海地区每年有4万亩胡杨、沙枣、红柳枯死,土地沙化加重,草场植被由200多种骤减至20多种。
风沙随之而来。仅2000年,额济纳爆发沙尘暴27次,并多次袭扰京津。
中游的张掖也未能幸免,沙尘暴愈演愈烈。明天的张掖,会不会成为又一个额济纳?小小居延海,连着中南海。
党中央、国务院关心额济纳的生态建设,2000年起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。水利部黄委会成立黑河流域管理局,授权进行全流域管理。
调水,难在跨省区分水。黑河流域管理局局长刘钢说,与额济纳一样,黑河水也是张掖的命根子,这里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倍,百姓生活、生产用水全指望黑河。水能不能分出来?全线闭口,集中下泄,这是黑河的唯一选择。不能光顾自己痛快,让下游着急!共饮一河水,共建好家园。
中游百姓作出了无私奉献。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乡西湾村,曾是鱼米之乡。黑河调水,西湾村用水也愁了,村支书顾聪,带着群众打机井、栽果树,种草养畜、调结构,缓解用水矛盾。秋水老子冬水娘,不浇冬水不长粮。
每年秋后,收完玉米,地里都要浇上一遍冬水。2000年是枯水年,再加上闭口,张掖市高台县友联灌区有2000多亩地一茬水也没浇上。为保调水,黑河岸边水闸昼夜人不离口,口不离人,形成了一支绿色护卫队。甘州区小满镇毛正智,这位普通的庄稼汉,默默地放下农活,开始堵坝护水,在黑河沿岸,张掖人修了88个闸口,2000年4次闭口,给下游留足6.5亿立方米水的指标。
大漠流泽,居延复苏。17年来,黑河共计闭口下泄58次,调水水量185亿立方米,救命水送了一程又一程,东居延海创造了连续13年不干的生命传奇,水面达41.3平方公里,鸟类达到3万多只,胡杨林增至44万亩,湿地扩大到30万亩,周边生态已恢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。缺水倒逼节水革命,绿色产业焕发新活力黑河调水,重在中游。
有了黑河水,才有金张掖;分了黑河水,张掖怎么办?刘钢介绍,张掖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,用水占全河的90%以上。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分水方案,张掖要往下游分出六成水量,相当于减少60万亩耕地的用水量,难度可想而知。关键在节水,潜力在农业。中游各地开始量水而行,以水定发展,倒逼结构调整,掀起一场农业节水自我革命。
2001年,张掖成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。总量控制、定额管理,张掖市把水与农民的利益捆绑起来,形成以水定地,配水到户,水量交易,水票运转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。以水调结构。
甘州区将灌区七成以上的小麦改为节水型制种玉米。以前浇地大水漫灌,水把埂子冲掉也不在意。现在要精打细算,多用水多交钱。头闸村村民郭龙算了一笔账:他租种50亩地,与以前种植小麦相比,一亩节水近一半,亩收入增加700多元。
节水技术跟进。张掖大力推广全膜垄作沟灌,大田作物间、套、复种等节水增收技术。党寨镇十号村村支书宋发林说,以前小麦套种玉米,一年要浇600多立方米水,现在制种玉米用膜下滴灌技术,一年只用200多立方米水。
水交易日益成熟,卖水是农户间的寻常事。省水就是省钱,让咱多浇水都不干。高台县农民刘兴文说,每个农户一本水权证,先交水票后浇水,用不完的水票,可通过水市场卖。
水权交易有效平衡了农村用水,户户明确总量,人人清楚定额,节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。打造节水型经济,张掖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开荒地,禁种新的高耗水作物,压缩已有的高耗水作物;扩大林草面积,扩大经济作物面积,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。
目前,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300余万亩,年节水1.5亿立方米,用水总量控制在22.54亿立方米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578。节水农业并未影响发展。张掖玉米种子走向全国,张掖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,市场份额占到全国40%,三品一标总量达216个,生产面积270万亩,占农产品生产面积的71%,绿色农业焕发新活力。
守住生态底线,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黑河调水17年,曾经的风沙源变身大漠童话。蒙古族牧民达布希拉图高兴地说:湖中又长出了鱼,死去的胡杨发出了新枝,鸟儿也飞回来了!多年治理,上游草地覆盖度增加40%以上,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,莺落峡来水量增至2016年的22.37亿立方米。中游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,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;下游生态明显恢复,初步实现治理目标。
从源头到尾闾,从河里到岸上,流域生态整体向好。黑河的变迁,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。巴图孟克一家搬回了额济纳旗,新家在达来呼布镇胡杨人家定居区,他退掉大部分草场,减少了羊和骆驼的数量。
他说:现在牧民不再以放牧为主了,主要是搞旅游,每人一年3.1万元退牧补贴,再加上做生意,收入一点不比过去少。守望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额济纳人,用辛勤的双手编织绿色。68岁的根登与妻子永青加布,承包赛汉桃来苏木的万亩荒滩,种植沙枣、梭梭,开辟人工饲草料基地,养殖骆驼和牛羊,20多年,让荒滩变成了绿草如茵的牧场。守住生态底线,绿色产业大有潜力。
额济纳旗旅游局局长赵春莉介绍,2016年,不足2万人的额济纳旗接待国内外游客160多万人次,综合收入20多亿元。追求绿色发展,张掖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,探索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体系,让农业和旅游亲密接触,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。令人期待的是,作为国家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,去年黄藏寺水利枢纽在黑河上游动工,建成后,可合理调配中下游生态和经济用水,为黑河生命健康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。黑河科学调水,奏响一曲绿色的颂歌。
(记者赵永平)。
本文来源:开云(中国)Kaiyun-www.adopent.com